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助推商务事业创新发展
——市商务局负责人就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答记者问
2021年以来,市商务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助力商务经济疫后重振,聚焦重点工作任务,激发市场活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推动黄冈商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27日,记者就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采访了市商务局党组书记肖红军。
问:市商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亮点?
答:出台《2021年促消费工作方案》,引导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紧扣暑期、节庆、旅游等消费特点,开展各类促销展销活动。通过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提振重点消费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组织发放四轮黄冈消费券198万张,发券金额5987.55万元,累计参与商户56426家,拉动消费2.9亿元。
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工作举措及成效?
答: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推进唐家渡一类水运口岸项目建设中,实行一线工作法,每周一例会,每周一推进,积极协调各方,圆满解决项目工地积水、村民投诉甚至阻挠施工以及工地沙皮石料供应等问题,保证项目工地在汛期来临前完成地下施工工作,督促和协调工程款结算和项目借地落地落实,目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完成工程项目进度70%。
大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支持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武穴市、黄州区成功申报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共组织60余家企业参加129届、130届广交会和香港茶叶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第四届进博会、荆楚云展,累计接洽采购商200余家,达成协议金额1500余万元。深入实施外贸综合服务工程,建成并运营11家外贸综合服务中心(1家国家级、10家省级),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争取中央外经贸资金768万元,省级外经贸资金310万元,落实市级对外开放奖补资金411万元。外贸进出口、出口均提前三个月完成市定全年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开展“访外企、优服务、解难题、促发展”活动,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持续加大外商投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市外商投资投诉工作机制,投诉网络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畅通政企业沟通投诉渠道。2021年1-11月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896万美元,同比增长13.02%,预计全年将完成69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64%。
着力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质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优化重构商务审批(备案)流程,对不涉及历史遗留问题、无争议等情况下的申报事项,直接由市场秩序科(行政审批科)审核通过并报分管领导签批后,核发相关许可证书证件。清理证明事项,梳理依申请事项所需材料,清理了包括从事拍卖业务的许可、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核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事项的7种证明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将所有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25%,由原总时限210小时压减至52小时,即办件占比44.4%。审慎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梳理商务领域存在的遗留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依法依规、分类施策,妥善解决明珠加油站拆迁还建、沪蓉高速进山河停车区、省商务厅逾期清理加油站项目等10余个遗留问题。
问:关于优化商务营商环境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
答:将以培育壮大消费市场、扩大高水平开放为主线,加快推动商务新旧动能转换,强根基、补短板,着力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
扎实推进思想破冰。以服务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基点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市场主体强烈反映的痛点堵点难点,谋良策、亮硬招、求失效,形成依法、规范、高效、廉洁的常态机制。
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坚定不移优化商务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能、提升工作效率,全力为商贸流通企业和外贸外资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上级外经贸奖励资金、出口退税和信用保险等政策,梯次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助力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助力黄冈商务经济发展。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对标对表年度目标,盘点梳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找准难点症结,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任务,确保一类水运口岸早日发挥作用,为跨境贸易提供便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便利化、信息化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实行事项管理清单之外无审批,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推进以协同监管、精准监管、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提升监管能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多头重复检查。落实企业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加大失信惩处力度,逐步实现监管全覆盖,最终实现一张清单管监管,清单之外无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