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立足都市圈 建设先行区

信息来源:黄冈市政府研究室 时间:2022-08-08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国家所需、湖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为全省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黄冈作为湖北东联长三角的“桥头堡”、武汉都市圈的核心成员、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的核心节点,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空间优势,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贡献黄冈力量。

  在科技创新上先行。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设备、有团队、有投入的“五有”标准,推动规上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体系,力争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壮大一批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围绕特色产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创新资源加快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精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规提能,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0家以上。实施“技改赋能、制造焕新”工程。推行“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攻关”模式,加快技改项目实施,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创新平台升级提档工程。加快布局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研发平台、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加快建设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业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综合载体。

  在生态建设上先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推动园区企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引导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推动医药化工等产业绿色低碳化改造,积极创建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扎实推进水环境生态保护,深入推进黄冈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巩固提升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成效,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继续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乡镇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有序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强力推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

  在开放开发上先行。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促进经济建设。坚持以绩效落实“增存挂钩”,促进闲置低效用地消化处置。有效推进“标准地”出让,健全“以亩产论英雄”配套政策,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纳入园区综合评价。建设内陆开放开发新高地,发挥临空、临港优势,借势借力湖北自贸区,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专业物流园区、进出口服务中心,加快建成唐家渡一类水运口岸,推动设立黄冈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打造特色外贸产业集群,提高经济外向度。深化跨江跨区合作,着力打造衔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节点。统筹推进城西片区与东湖高新区、团风县与长江新城、白潭湖片区与花湖机场对接,打造武汉都市圈同城化重要功能区。

  在商贸物流上先行。加速消费扩容提档,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形成层级明晰、梯次发展、支撑有力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依托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吸附品牌首店、连锁经营店,加快培育更多消费新增长点。实施商贸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支持黄商集团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挖掘黄冈特色文化美食,创建黄冈特色餐饮品牌。以新电商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规上企业电商应用普及。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企业(基地),支持国家供应链创新应用示范企业和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项目建设,加快电商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一县一业”,培育壮大县域外贸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做大做强交通物流,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做强做优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低成本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规划推进鄂黄第三过江通道、市域铁路,增加城际铁路站点,提高与武汉都市圈的交通联系密切程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县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基地和乡镇农产品交易市场,集中资源和资金建设黄冈、麻城、黄梅三个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依托村收集、镇分拣、县集散、市物流的四级物流体系构建,推进建设黄冈农产品物流贸易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以优质供给全面促进消费。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建设东坡文化旅游区,支持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麻城龟峰山景区、罗田天堂寨景区等创建5A级旅游景区。依托黄冈临空经济区大力发展临空现代服务业,打造巴河临空产业园,培育临空产业集群。

  在城乡融合上先行。推进主城崛起,围绕“一江两河五湖”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沿江环湖、绿楔入城、一体两翼、锚型轴带”的空间结构,保持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促进黄州老城区、光谷东区和临空经济区“三区”联动发展。以植“文”营“景”兴“业”为抓手,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结合赤壁公园片区改造,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融合品牌、文旅消费集聚区,形成人口聚集高地。加强城市设计和荆楚派建筑风格应用,严格建筑要素管控,突出黄州古城风貌。加强骨架交通网、微循环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提高路网密度和通达能力。推动县城品质提升,塑造疏密有度的县城空间。实施园林绿化“增绿提质”,建设“公园绿地10分钟生活圈”,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补齐排水防涝、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供水供气、地下综合管廊、道路交通等短板弱项。加速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打造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农贸市场、农资交易、邮政快递等生产服务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保护利用,打造街区节点景观。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城镇治理格局。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好“四好农村路”攻坚战,提档升级农村公路,合理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套机制。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持续推进乡村绿化、水系综合治理,塑造特色乡村风貌。(作者系黄冈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胡立才)